作者:陈红英 ,卢文博 ,袁善奎 , 田建利
摘要: 笔者比较了指形管药膜法和玻璃板药膜法测定速灭威对异色瓢虫的毒性结果差异。 结果表明,采用指形管药膜法速灭威对异色瓢虫的半致死用量(LR50)为3.07 g a.i./hm2;玻璃板药膜法LR50值为243 g a.i./hm2,2种不同的玻璃药膜法对异色瓢虫的LR50值差异达到了79倍, 说明指形管药膜法测定瓢虫对农药的敏感性更强。
关键词:异色瓢虫;速灭威;毒性;指形管药膜法;玻璃板药膜法
作者:郭 钤,张春荣,孔丽萍,吴园园,宣彩迪,林 琴,许振岚,汤 涛
摘要:为明确吡蚜酮和毒死蜱在稻田中的残留特征,笔者建立了吡蚜酮和毒死蜱在糙米、稻壳、水稻植株、土壤及稻田水中的分析方法,运用建立的分析方法研究了吡蚜酮和毒死蜱在稻田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结果表明,在 0.01~20 mg/L,吡蚜酮和毒死蜱的峰面积与其质量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吡蚜酮和毒死蜱在糙米、稻壳、水稻植株、土壤及稻田水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74%~92%和85%~98%,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5%~3.2%和0.5%~4.1%,吡蚜酮和毒死蜱在相关基质中的定量限(LOQ)分别为0.002~0.08 mg/kg和0.001~0.2 mg/kg。 吡蚜酮和毒死蜱在水稻植株及稻田水中的消解规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 吡蚜酮在水稻植株及稻田水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8~9.1 d和0.76~17.7 d;毒死蜱分别为1.2~3.4 d和1.7~7.0 d。 采用30%吡蚜酮·毒死蜱悬乳剂,分别按其有效成分180和270 g/hm2的剂量喷雾施药3~4次,施药间隔为7 d,采收间隔期为14、21和28 d, 收获 糙米中吡蚜 酮的残留量 小于或等于0.10 mg/kg, 毒死蜱残 留量小于或 等 于0.15mg/kg。 慢性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吡蚜酮和毒死蜱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NEDI)分别为1.595 mg和0.602 mg,风险概率(RQ)分别为84.4%、95.6%,建议30%吡蚜酮·毒死蜱悬乳剂在水稻上使用,最高施药剂量为有效成分180 g/hm2,最多施药3次,安全间隔期为14 d。
关键词:吡蚜酮;毒死蜱;水稻;残留;消解;膳食风险评估
作者:朱 峰 ,张 震,廖国会,陈湘燕,秦立新,陈明贵,陈才俊,何永福
摘要:采用气相色谱(μ-ECD)开发了高效氯氟氰菊酯在万寿菊上的残留分析方法,利用QuChERS前处理方法,经乙腈提取、PSA净化,氮气吹干后用正己烷定容,外标法定量。 高效氯氟氰菊酯在万寿菊中的添加回收率为97%~99%,相对标准偏差在4.0%~8.5%。笔者建立了万寿菊中高效氯氟氰菊酯气相色谱残留分析方法,能够满足万寿菊样品中的高效氯氟氰菊酯的定量分析,并对万寿菊高效氯氟氰菊酯最终残留量进行了检测,样品中的高效氯氟氰菊酯均未检出。
关键词:高效氯氟氰菊酯;残留;气相色谱;万寿菊